祖立清宁逍修行回忆篇(第1页)
宁逍,宁逍遥。
道号便取自她的名、她的意。
看此人前半生似无大志向,外人瞧她好像对万事万物都置身事外、不喜不悲。只要事在眼前,她便去做,从未得一句抱怨,仿佛一个偃偶一般。
幼时,大人说你该扮作男子,她便依言,承肖王之志,接过了世子位。
少时,一道金光乍现,至真子天降王府花园。
冷眼瞧着这个五彩缤纷的疯癫道人抓着她的手,神情激动地朝肖王喊:“这孩子有仙缘!贫道必要带走!”而宁逍也只是慢慢挣脱他的手,整了整衣袖,眉眼清淡地望向身后的祖父。
再见祖父眼底的晦暗神色后,她能立刻就意会过来。
随即躬身朝其深作一揖,起身时并无二话。只是回院收拾了行囊,第二日便携近侍,随便宜师父上山修仙去了。
待到后来与门内弟子们一起背诵经文、修习术法时,亦是如此。
清宁派起源于古时五斗米道,派名由祖师爷亲刻,立于山门前的墨玉石碑上。
其义取自‘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。’
自天下三分后,道祖便不管人间事,四处云游寻那修行道场,最后选址西蜀弥山。
弥山灵气充裕但雾障弥漫,滋生了许多毒虫蚁兽。道祖见状只稍作收拾就将弥山改作了米山,至此开山立派,大开仙门,广招天下门徒。
然祖师言:修习易,俗事难。
道祖本人并不擅长管理教务,招收的弟子越来越多,鱼龙混杂,渐渐也力不从心。最后便放之任之,干脆关起门来自己闭关。
以至于后来上万的教徒,却无一正经主事之人,实力强劲者便开始拉帮结派。一场场争权之战闹得教内鸡犬不宁,全域皆知。
此后,教徒死的死,散的散,这道教第一大派没多久就没落了。
道祖出关后一看这光景,叹息连连,凌空一指,钦点了个老实的小子做掌教,当日便气得坐化于莲雾台上。
这一指,恰巧指向止战派的大师兄,道号抱朴子的林道长——也是后任掌教至真子的师父,林守一。
然而传到至真子这代,更是萧条。如今教内教司长老、内外门弟子兼洒扫杂役也不过百余人。而昔日群山环绕的巍峨仙宫,也大多落了锁。
那年,宁逍入门。
她虽入门最晚,辈分却不小。
作为本派现任掌教的第一位亲传弟子,其他众弟子无论长幼,皆要称其一声‘大师兄’。
清宁有祖制,每位弟子修行的地基皆由教内教司引导,就算掌教亲传,也得与新来的小弟子们一起在书社修习经文和基础的术数口诀。
教内有设习文书社四座,分别是:有攸、玉惊、止观、栖云,授文、术、理、武四科。
他们今日便是在玉惊书社修习术法,由教司碧波仙子为他们演示,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围着她,都想看得更仔细。
仙门里也有一些弟子出身矜贵、见识甚广,如左仟,又如林愚。但就算稳重自持如他们,头次看见仙长示范的灵光术法,眼底也会忍不住露出惊艳之色,终究不过稚龄孩童。
宁逍却不一般,今日她穿了身圆领的暗红锦衫,头顶梳了个小道髻,发髻间缀了颗金珠子,懒懒地站在一旁,仿佛对这一切都无甚兴趣。
本是芙蓉艳丽的打扮,偏生那玉白小脸总面无表情,清冷冷的仿若仙童一般。
别的孩子见她生的好颜色便心生好奇,都想上前搭讪。
然而她不理便罢了,还拿小眼睨人家,仿佛别人倒欠了她几百两金子。
如此这般后,弟子中就渐渐传出大师兄很难相处的谗言。
而课上,每逢师长点她,她便动辄复现分毫无差,经常引得众弟子惊羡不已,然而她却视这为寻常事。是以,小弟子们又知晓了大师兄不仅不好相处,还很不好惹!
可宁逍又怎会在意旁人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