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5章 躁动的武将们(第1页)
朱元璋粗糙的手指摩挲着银锭上凹凸不平的纹路,忽然放声大笑:"好!真好!这些带着矿砂的银子,比那些锃亮的官银更让咱欢喜!"他转身重重拍了下徐达的肩膀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"天德啊,这些粗银疙瘩,看着就踏实!每一道纹路都透着将士们的汗水,每一块棱角都刻着大明的威风!"徐达黝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海风将他花白的胡须吹得微微颤动。他抱拳行礼,声音洪亮如钟:"陛下圣明。此次运回的白银,粗银锭加上未经提炼的银矿石,总计约三百八十万两。"说着,他弯腰拾起一块还带着明显矿脉痕迹的银锭,"这些银锭只是经过了初步熔炼,若是要达到官银的成色标准,还需经过几次精炼提纯。"老将军将银锭在手中掂了掂,继续道:"以臣估算,最终能得精炼官银约二百余万两。还有这途中损耗""无妨!"朱元璋大手一挥,声若洪钟,打断了徐达的话。他环视四周,目光扫过在场的文武百官,又望向远处翘首以盼的百姓们,"这只是开始!朕要告诉你们——"老皇帝突然跃上旁边的一个木箱,这个举动吓得侍卫们连忙上前护卫。他却浑不在意,反而挺直腰板,声音传遍整个码头:"倭国的银矿,就像取之不尽的聚宝盆!这三百八十万两算什么?往后还有三千万两!三万万两!"他的声音在海风中回荡,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:"朕要让大明的每一个子民都过上好日子!减赋税、修水利、建学堂、兴医馆!这些银子,每一两都要用在刀刃上!"朱标适时上前补充:"父皇圣明。儿臣这就命户部着手制定《银政新规》,确保日后海外来的每一两银子都用在实处。"朱雄英也高声道:"诸位父老乡亲,这些银子虽然现在看起来粗糙,但正如我大明江山,经过千锤百炼,必将光芒万丈!"码头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。百姓们挥舞着手臂,有人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。几个老匠人凑在一起,已经开始讨论如何改进冶炼工艺;商贾们则盘算着未来的商机;学子们高声吟诵着赞颂的诗篇。徐达和李善长相视一笑,两位老臣的眼角都泛起了泪花。他们知道,自己带回来的不只是一笔财富,更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。正如皇上所说——这仅仅是个开始。李朝那边的矿山也在开采中,只是进度没有他们快而已,毕竟倭国是举国在挖矿,而且是不需要计旷工代价的。照朱雄英的话来说就是:往死里用,能用多久用多久。朱元璋从木箱上跳下来,拍了拍身上的灰尘,突然压低声音对徐达说:"天德啊,今晚陪咱喝两盅,好好说说倭国那边的情况。"他眨眨眼,"咱听雄英说,那边可不止有银矿啊"徐达会意地点头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:"臣遵旨。不过"他指了指那些粗糙的银锭,"陛下要不要先挑一块留作纪念?"老皇帝哈哈大笑,随手抓起一块最不起眼的银疙瘩:"就这块!咱要把它放在御书房,日日看着,提醒自己——"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深沉,"大明的根基,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。"朱元璋话音刚落,身后就传来一阵铠甲碰撞的声响。蓝玉、常茂等一众武将早已按捺不住,纷纷凑上前来。这些平日里威风凛凛的悍将们,此刻眼中都闪烁着羡慕的光芒。蓝玉盯着徐达腰间新添的倭刀佩饰,忍不住伸手摸了摸:"老徐啊,你这趟可真是"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,只是重重地拍了拍徐达的肩膀。常茂更是直接,一双虎目直勾勾地盯着那些银锭:"魏国公,倭国那边仗打得痛快不?"他搓着布满老茧的大手,"听说那边的武士都身材矮小还爱单挑?"傅友德挤到最前面,盯着徐达晒得黝黑的脸庞:"老徐,给弟兄们讲讲,那银矿到底有多大?"他比划了个夸张的手势,"是不是真像传说中那样,随便一锄头就能刨出银子来?"徐达被这群老兄弟围在中间,哭笑不得。他正要开口,朱元璋却先笑骂出声:"瞧瞧你们这群饿狼!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!"老皇帝故意把手中的银锭抛了抛,"怎么?都想去挖银子?"蓝玉立刻挺直腰板:"陛下!臣等不是贪图银子,实在是"他瞥了眼徐达风尘仆仆却精神矍铄的模样,"实在是看老徐这趟差事办得痛快!既能打仗,又能给朝廷添银子"常茂赶紧接话:"就是!陛下您不知道,咱们这些老骨头在京城都快闲出病来了!"他做了个挥刀的动作,"这胳膊腿儿再不活动活动,都要生锈了!"朱元璋眯起眼睛,目光在一众武将脸上扫过。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们,虽然鬓角都已斑白,但眼中的战意却丝毫未减。老皇帝突然大笑:"好!好!都有机会!"他举起手中的银锭,"倭国银矿多得是,就怕你们这群老家伙挖不动!""陛下放心!"蓝玉拍着胸脯,"臣等虽然年纪大了,但论起打仗挖矿,一个能顶十个后生!"常茂更是直接单膝跪地:"臣请命!下次出海,请陛下务必让臣等随行!"其他武将见状,也纷纷跪地请命。一时间码头上铠甲碰撞声不绝于耳,吓得周围的文官们连连后退。朱雄英见状,笑着上前解围:"诸位叔伯别急,倭国只是开始。"他意味深长地看向远方,"这大海之上,还有更多等着我们去开拓的地方"朱元璋将银锭揣进怀里,拍了拍鼓起的衣襟:"都听见没?太孙这话说得好!"他瞪了一眼还跪着的武将们,"都起来吧!等过完年,有你们忙的!"众将这才喜笑颜开地起身,却仍围着徐达问个不停。:()重生朱雄英,复活白起灭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