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13章 既寿永昌(第1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三千禁军齐刷刷单膝跪地的声响,惊起了檐角铜铃上的宿鸟。朱标转身的瞬间,瞥见了立在武官首列的蓝玉。这位沙场老将今日特意换上了新铠甲,正冲他微微颔首。这个细微的鼓励,让他绷紧的脊背稍稍放松。朱标的目光扫过殿中众臣,在几位藩王身上略作停留。秦王晋王燕王身着绛紫亲王服,朱樉立在宗室首位,那双惯常锐利的眼眸此刻竟透着几分柔和。当他的目光与他在空中相接时,朱标分明看到对方嘴角扬起一抹真挚的笑意——那是幼时在御书房背书过关后,兄弟俩常有的默契笑容。朱棣站在稍后些的位置,这位以勇武着称的三弟今日难得地收敛了锋芒。他粗粝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带,眼神中虽有对那方龙椅的天然向往,却不见半分嫉恨。当朱标宣读诏书时,朱棣甚至不自觉地向前倾了倾身子,生怕漏听一字。周王朱橚站在宗室队列末端,这位痴迷医术的弟弟今日破天荒地穿戴整齐,正用袖口偷偷擦拭眼角。感受到兄长的目光,他慌乱地低下头,却又忍不住抬眼偷瞄。那眼神,就像当年在东宫药圃里,等着长兄夸赞他新种的药苗时一般纯粹。几位藩王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背。他们自幼跟随这位长兄读书习武,最是清楚朱标的为人。燕王记得北伐时粮草告急,是太子殿下连夜筹措军需;晋王难忘就藩途中遇劫,是大哥派亲兵千里驰援;周王更不会忘记,当他沉迷医术荒废课业时,是长兄为他向父皇求情此刻看着朱标端坐龙椅的身影,几位藩王心中竟都涌起同样的念头——这天下,合该是大哥的。龙椅上,朱元璋看着儿子稳稳落座,忽然觉得这方坐了三十年的宝座,今日格外陌生。他下意识摸了摸空荡荡的腰间——那里本该挂着传国玉玺,当礼官开始诵读新皇即位诏书时,老皇帝的目光不自觉地飘向殿外。奉天门前的广场上,朱雄英正领着皇族子弟行三跪九叩大礼。少年挺拔的身姿,让他想起当年在鄱阳湖血战中初露锋芒的自己。恍惚间,似乎又看到了徐达、常遇春那些老兄弟的笑脸"即皇帝位,以明年为亢极元年!"随着赞礼官最后一个尾音落下,奉天殿内外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朝贺:"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"声浪震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。朱标端坐在龙椅上,第一次从这个角度俯瞰群臣——原来父皇每日看到的,是这样的景象。朱元璋立在御阶左侧,看着儿子从容地抬手示意众卿平身。那手势与自己如出一辙,却又多了几分儒雅。当朱标开始宣读即位后的第一道诏书时,老皇帝惊讶地发现,儿子清朗的声音竟没有半分颤抖。"尊父皇为太上皇帝,母后为孝慈皇太后"听到这里,朱元璋的嘴角微微抽动。他望向殿外渐高的日头,忽然觉得肩头一轻——那副扛了三十年的重担,终于可以卸下了。朱标缓缓展开第二道诏书,明黄的绢帛在殿中烛火映照下泛着威严的金光。他的声音依旧温润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:"北元残部屡犯边陲,屠戮我大明子民。朕今承继大统,当以雷霆之势肃清边患。"他目光如电,扫过殿中每一位将领,"即命凉国公蓝玉为征虏大将军,统兵十万,出塞讨逆!"这道旨意如同一记惊雷,在奉天殿内炸响。文官队列中,几位老臣下意识地交换眼色——新君登基当日便下征讨诏书,实乃本朝罕见。但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。"此战务求全功。"朱标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,那节奏竟与朱元璋当年决策军务时如出一辙,"凡遇抵抗,不必请旨,可临机决断。"他顿了顿,语气陡然转厉:"朕要看到北边草原上,皆是我大明的养马地"蓝玉猛地抬头,铠甲铮然作响。这位沙场老将眼中精光爆射,单膝重重跪地:"臣,领旨!"三个字掷地有声,在殿中激起回响。朱元璋站在御阶旁,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。他太了解这个儿子了——看似温和的诏书里藏着多少杀伐决断。"不必请旨"四个字,分明是在向天下宣告:这位新君,绝非优柔寡断之辈。朱标的目光扫过群臣震惊的面容,继续道:"另调秦王燕王晋王宁王,四王各领三万兵马,随蓝玉一同剿灭北元残部。"这道安排更是精妙——既用藩王之力,又不给其独掌兵权的机会。兵部尚书沈溍忍不住出列:"陛下,此时出征是否""沈卿。"朱标轻轻抬手,嘴角含笑,眼神却冷如寒冰,"朕记得,三日前你还在鼓吹弘武之策?"一句话噎得老尚书哑口无言。殿中落针可闻,所有人都意识到,这位以仁厚着称的新君,此刻正在展现他真正的锋芒。那道"亢极"年号,绝非虚言。"诸卿记住。"朱标缓缓起身,衮服上的金线蛟龙在烛光下栩栩如生,"朕的仁慈,只给守规矩的人。"他目光如炬,扫过每一个臣子的脸庞,"北元残部既然不懂这个道理,那就让大明的虎贲教教他们。"朱元璋望着儿子挺拔的背影,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在鄱阳湖决战前的誓师。那时的自己,也是这样睥睨群雄。老皇帝不自觉地摸了摸空荡荡的腰间——传国玉玺已交,但这股锐气,却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延续。当蓝玉接过虎符时,朱标亲自走下御阶,为他整了整肩甲。这个动作看似随意,却让殿中武将们热血沸腾。"朕等你的捷报。"新君的声音很轻,却让蓝玉这等悍将都不由挺直了腰板。"臣定不负陛下所托!"蓝玉抱拳的刹那,铠甲铿锵作响,仿佛已经听到塞外的战鼓。朱标转身回座时,余光瞥见几位藩王复杂的眼神。但他知道,这道出征诏书已经说明了一切——大明的刀锋依旧锋利,而执刀之人,已然更替。殿外,春风拂过新插的龙旗。那"亢极"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仿佛在向整个天下宣告:一个崭新的时代,就此开启。:()重生朱雄英,复活白起灭倭国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