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210220(第12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据郑措所知,郑嘉的才能远胜其姐郑疾,心中对母氏把大部分资源倾斜在郑疾身上颇有不服。

只是碍于礼法,她不好在母亲面前表露出来,却没少在交好的友人间抱怨。

嫁到秦国做王后,做小君,和留在蜀国只能得到小部分的资源,说不定还要经历乱世,改朝换代之后不得不退隐。

郑措相信,郑嘉会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
三个使臣的角色都是商量好的,渭阳君身为秦人,完全可以装作对蜀国的风俗不熟,大胆提出让郑嘉自己决定。

宜阳侯果然没有起疑,她自信自家女儿不会甘居人下,立刻就请蜀王传召郑嘉前来。

郑措微微垂眸,眼中笑意闪过:成了!

第216章秦蜀之好

在等郑嘉的间歇,蜀王郑锦命鸿胪寺给秦国使团安排住处,又命光禄寺准备夜宴,款待三位使臣。

大约过了半个时辰,用香草沐浴过后的郑嘉穿着吉福前来陛见。

她知道今日秦国使臣入都,却不知道和自己有什么关系。

来的路上也不是没向内官打探,但那内官觉得秦国的求娶对郑嘉来说是奇耻大辱,怕她知道了半路上捣乱不来,便憋着一个字都没说,直接把人引了过来。

——只要郑嘉进了怀英殿,后续的事就跟她这个引路的没关系了。

拜见过蜀王之后,郑嘉当然要问召她前来有何要事。

她可不觉得自己的才能已经足够上达天听了,毕竟她去年才考中举人,要等两年后中了进士才有资格站在金殿上。

不等蜀国这边开口,郑措抢先道:“二姑娘,此事与我秦国有关,还是由我秦国官员来说吧。”

蜀国官员正不知该如何开口,见她主动把事情揽了过去,自然求之不得,便也没人制止。

在场的除了郑措的亲娘郑尚书,唯有坐在上首的沙王后熟悉她的秉性,知道她绝不是单纯的好心。

可无论是郑尚书,还是沙王后,都不会在此时点破。

毕竟如今的郑氏政权,是真的不容乐观。蜀王郑锦只是比较清醒自律,本身才能并不出众,更不是那种能力挽狂澜的明主。

更重要的是,他们成婚至今都没有子嗣。宫中医官每日都会为他们夫妻检查身体,他们两个都没病,但就是生不出孩子来。

这不得不让人多想:难不成是天意?

还有宗室,郑氏当政这么多年,宗室分流的支派不知凡几,人口也有十万左右,人才爆出率却低得惊人。

子嗣凋零,人才难出。和当初的戴氏与沙氏何其相似?

这就是标准的末世景象呀!

若是能得到来自秦国的支持,说不定就能为郑氏的政权续一波命。

沙王后已经想好了,两三年内郑锦再无孕信,他就准备劝她,把远在秦国的郑钰的长女抱回来立为太子,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一位明君。

所以,沙王后心里是盼望此次联姻能成的。

至于郑尚书?

反正要嫁的也不是她女儿,相反她女儿是秦国使臣,早就在秦国站稳脚跟了。

就蜀国如今的形势,说不定等她老了之后,一家子就都得归隐了。到那时候跟着次女郑措,家族在秦国还能有一条出路。

若是死磕蜀国,他们家是宗室旁支,改朝换代之后连个爵位都捞不着,管那么多干嘛?

出于个人和家族的考虑,郑尚书没有帮着郑错,就已经很有良心了,哪会出言提醒给自己女儿使绊子呢?

郑嘉认出了郑措,顿时眼睛一亮,拱手道:“真没想到,原来秦国的使臣竟是故人。”

她早就听说郑措去了秦国,混得还不错,就连大王的妹妹郑钰都去投奔了。

若不是母亲宜阳侯压着,郑嘉也想离开蜀国,到中原去闯荡一番。

听说中原连年战乱,到如今有七个大诸侯国,还有一些零星小国如秋后枯草,摇摇欲坠。

若是她到了中原,一定要把七国都游历一遍,一来增长见识,二来也是看看有没有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。

如果有足以抗衡秦国的,她就去想法子自荐,和郑措、戴璇等人在中原过过招,看谁辅佐的君主能一统天下!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