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96章(第1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第396章

郭桓案的血腥气,似乎凝而不散,顺着官道,一路从应天府飘到了北平。

燕王府的书房里,炭火烧得通红,却半点也驱不散那股子渗进骨头里的寒意。

朱棣坐在桌案后,面前的文书堆积如山,可他一个字也看不进去。

那份来自应天府的密报,就压在最上面,每一个字,都像是用人血写成的。

数万人。。。。。。

他闭上眼,脑子里全是人头滚滚,血流成河的景象。

就在这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。一名王府亲卫快步入内,脸色异常凝重。

“王爷,应天府来的信使,魏国公府的家书。”

朱棣的心猛地一沉。

岳父的信?

在这个节骨眼上?

信使被带了进来,是个面生的年轻人,满身风尘,眉宇间是掩不住的疲惫。他双手将一封信函高高奉上。

信封是寻常的麻纸,封口处,盖着一枚清晰的“魏国公印”。

朱棣接过信,指尖触碰到信封的瞬间,眉头便拧成了一个疙瘩。

他看着信封上“燕王亲启”四个字,目光凝住。

这字迹。。。。。。不对。

徐达戎马一生,写字向来是大开大合,笔力雄浑,一笔一划都带着金戈铁马的杀伐气。可眼前这四个字,风骨犹在,但笔锋的末梢,却带着一种难以察觉的虚浮和颤抖。

像是一个久病之人,强提着一口气写出来的。

一股不祥的预感,瞬间攫住了他的心脏。

他拆开信封,抽出里面的信纸。

信很短,寥寥数语,说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寻常话,问了问他和妙云的近况,又问了问三个外孙的功课,还说了北平大营管理方针各种制度等等。

信的末尾,只叮嘱了一句。

“时局动荡,谨言慎行,藏锋守拙,切记,切记。”

朱棣反复看着那两句叮嘱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信纸,脸色越来越难看。

若只是寻常问候,何必用上魏国公的印信,又何必派专人快马加急送来?而且这语气很像是交代。。。。。。

这封信,每一个字都在告诉他,应天府,出事了。

他的岳父,大明军方的定海神针,出事了。

“夫君。”

一道温婉的声音在门口响起,徐妙云端着一碗参茶,缓步走了进来。

她一眼就看到了朱棣那凝重得快要滴出水的脸色,以及他手中那封明显不寻常的信。

她将参茶轻轻放在桌上,没有多问,只是伸出了手。

朱棣抬眼看了她一下,将信递了过去。

徐妙云接过信纸,目光落在上面。当她看到信上那些熟悉的,却又带着一丝陌生的虚弱笔画时,那双总是沉静如水的眸子里,掀起了滔天巨浪。

她的手指,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。

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父亲。

父亲的字,是用刀刻出来的,是用枪捅出来的,是尸山血海里磨出来的!绝不是眼前这般,外强中干,后继无力!

她的眼眶,瞬间就红了。

她猛地抬头,看向朱棣,四目相对。

没有一句话,但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,读懂了那份沉甸甸的惊骇与担忧。

章节目录